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身边的事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明初的屯军村落——吉昌屯

    信息发布者:石林元
    2019-03-26 15:38:23   原创

    明初的屯军村落——吉昌屯

    石林元/

            吉昌村,属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辖区,距离安顺25公里,省城贵阳60公里,距离湘黔公路、青黄高速公路、贵昆铁路不上一公里。东临平坝县汪井村,南接平坝县高寨村,西与本镇马场、中所二村相连,北抵平坝县天龙村。三面环山、北面傍水,以“一字长蛇阵”而建。

            元朝以前,隶属云南曲靖宣慰司普里部,称阿朗寨,阿朗,仡佬族语音“头人”的意思,阿朗寨,就是头人居住的地方。当时居住的都是仡佬族,现在学校前面还有一口井叫“仡佬井”,吉昌至马场公路中段的地名叫“仡佬坟”等等地名和遗址,今天寨院尚承,有十余户罗姓仡佬族居住。

          明洪武十四年(公元1381年),元梁王把匝刺瓦尔密起兵反叛,普定知府安锁归附梁王。于是,朱元璋决定调兵平叛,派傅友德为征南将军,由永昌候蓝玉、西平候沐英 为左、右副将军,率军三十万分两路直取云贵,史称“太祖平滇”,又称“调北征南”。征南平滇胜利后,升普定土府为普定军民府,为了巩固西南的安定,实行“屯田定边”政策。

    吉昌屯就在这个时候建立,屯军初到此地,一片荒芜。当时共有九大姓,即:田、冯、汪、许、罗、胡、邹、范、马,选择了易守难攻的大山上(现称屯军山)为扎营地,修筑防御工事,如防护墙、垛口、瞭望台等,建造房屋,作为长期住所。经过几十年以后,于永乐年间为了生产方便,就下山到现在的鲍家树林至马家院一带建寨,取名军粮屯。现存还有水井,古墙苑遗址,土地庙等等。马家院就是当时的山寨,还有旧地名,如:石门坎、园巷头、灵愿山等,并铺有石头路面。明天启二年(1626年)安帮彦作乱,遭到很大的损失,认为该地不安全,返回了大山上。

    清朝建立,四方平定,驻扎大山上的先人们认为社会已安定。为了生产,就选了现在的村址,依山傍水,建造住房。当时的想法是山上山下两地住.根据上次的教训,九大姓,除了马姓回原来的马家背后(现叫马家院)外,其余八姓住山下,就是今天的村寨。当时按军营建寨,以姓为主建房。按军营是这样的,全村的一字长蛇阵东西走向摆开,从桃子园野猫井开始,筑寨墙高约一丈、厚约3尺,直到下街门闾位置。以上、中、下门闾为路口,街是大街套小街,巷与巷之间相通,户与户相连,大街从东向西,宽处有十几丈,长两百余丈(现承150多米),分两边建房,坐南朝北或者坐北朝南,北边有巷道五条,分别是:老弯园、邹家巷、范家巷、许家巷、石家巷,能通达外村围墙和门闾;南面有田家巷三条、胡家巷两条、陈家巷、石家巷共七条通往后山,还有数条主巷道直上后山,是易守难攻的防御工事。以姓为主是:桃子园冯姓,打面街冯罗二姓,上街门闾称冯家门。依次是田家巷、邹家巷、范家园、许家街、胡家小街等。便宜指挥协作,他们和平共处,田、地、坟山都是划分,如后头箐田、冯、汪均有,田家坟是田、邹所属、和尚庵胡、冯、汪,青扛林(现学校位置)许姓,范家坟(今枫阳厂旧址),范姓等。此期间来了石、陈二姓,石姓是调北填南后从旧州迁居吉昌屯,陈姓是李自成闯王遗部改姓陈居住。两姓来后购买地置建房,陈姓于中间街,石姓在下街紧靠许家街。此间,由于经济发展,出现市场交易,当时人们赶甲子场期,军粮屯逢“鸡”赶场,因此就从原来的“军粮屯”改叫“鸡场屯”。这样,以大山上为守驻据点,吉昌屯为生产基地的原鸡场屯完成了初期建设,人口发展上千人,到了清道光年间有近两千人。清咸丰、同治年间的九劳事件(俗称下八府反上五府),村寨损失惨重,除夕夜乱兵攻破大山上(屯军山),火光冲天,因为大多数人在屯里过年,上面防卫空虚,屯里发现后无法控制,后来,攻进村寨,房屋被烧一半,人口损失三分之二。至光绪年间,还有罗家寨(阿朗寨)有两班(16人)抬丧,寨子里连一班人(8个)都奏不齐之说.发展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,有豺狼白天进村吃小孩的惨景,直至一九四九年前才不过一千余人口。至1932年(民国21年)改叫做吉昌屯(文革时期曾叫向阳村)。

         吉昌屯从开始建村到现在,传承了屯堡人抬汪公的习俗。有庙两座:一是位于村中间的万德寺(分汪公殿和大佛殿)。万德寺位于我村的东大街,座南朝北。建筑以石木结构为主,石头砌墙,柱头、方子穿孔相构连,雕花栏屏装饰,石板盖房,是典型的屯堡建筑。面积800多平方米,占地1000多平方米。现存房屋19间,由汪公殿,大佛殿组成,前排为老龄协会,过道,村治安室,房屋为三进两天井(俗称轿子型)建筑,临街而建,吉昌村抬汪公早已中外闻名。这一活动在民间还流传与鲍家屯、狗场村“抢汪公”的传说,版本很多,但有误的就是“三屯由于抬汪公出矛盾而抢汪公”,事实并非如此,真实的“抢汪公”事件是这样的:

         清咸丰十一年(公元1861)正月十八日清晨,吉昌屯与往年一样举行抬汪公活动,根据惯例,要抬到“三殿九”进行祭奠仪式后,就与鲍家屯、狗场屯进行交接仪式。正在交接中,太平军驻旧州首领张遇恩与清军城团黄恩恒在今天的马场桥作战,交接地关帝庙西面杉树林与马场桥不到一公里,受战乱影响,只得各村抢起抬汪公的道具疏散。根据三个村所得的道具来分析,以抬汪公顺序鲍家屯正月十七为先,其次十八鸡场屯,十九狗场屯最后,还是虽乱而不坏规矩:鲍家屯首先拿到汪公神像,吉昌屯得到汪公座椅(轿子),狗场屯最后收走了大伞(凤盖)。这就是今天流传的鲍屯吉昌狗场屯“抢汪公”的真实故事。此次战乱《续修安顺府志》有记载,此战城团黄恩恒阵亡。

         吉昌村由于建村有六百多年的历史,村周围地名均有故事,甚至流传着一些地名顺口溜,如:村东面南北两边的山形,就有这样的顺口溜:“大箐像条枪,小箐像只羊,门前山关云长看兵书,小岩头金线吊葫芦,团山像头猪”。村西边的一个塘,由于抬汪公,流传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,由此而得名“官塘”,这个故事是这样的:

    说在清朝中期嘉庆年间,某年正月十八。这天,一年一度的抬汪公正在热热闹闹地进行。神炮响彻云霄,各家各户鞭炮一串接一串,此起彼伏。用来开道的“四面三斤锣”,“噹、噹、噹”的敲响,震耳欲聋,每锣三响,有序地进行着。来至塘边,突然被一官员拦住,问是什么长官经过此地,他要参拜请安。开道的人反问他是什么人。这位官员说是地方官吏,从高寨到饭笼铺(今天龙),经过此地,听得鸣锣三响,认为有大官路过。原来,他是九品小吏,只能鸣锣一响,而方才鸣锣三响,官应该比他大。所以他才赶紧前来请安。根据清朝吏治,下级见上级,必须“文官下轿、武官下马”参拜。开道的说:“我们是每年一度的抬汪公。”官员上前一看,见轿内抬的是一尊木雕塑像,就道:“我以为是什么大官呢,原来是抬一个木墩墩。说完转身就走。还未行几步,突然鼻血直流,无法止住,流得路上成塘,人晕过去。眼看有生命危险,好心善良的屯堡人就面对汪公神像,百般乞求,恳请原谅。又虔诚地点香烧纸,该官员鼻血方止。于是,随从才慌慌张张扶起,羞愧满面,逃之夭夭。从这以后,人们就把此地叫“官晕塘”,简称“官塘”。年长日久,倒把原来的名称忘了。塘不变,名变了。“官塘”地名一直延用至今。

       现在的吉昌屯辖吉昌屯、马家院、罗家寨三个自然村,有九百多余户人家,四千人口,有学校一所,师生400余人,设立有村党支部、村委会、老龄协会、卫生室,还有十八会、佛会、舞狮队、宣传队,两堂地戏,一支秧歌队,三个篮球队等民间团体,是远近闻名的屯堡大村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